重生:一個靓麗的轉身
進入四川德陽高新區,緊鄰德陽“東汽”的四川藍星機械有限公司(西南化機)新基地映入眼簾,大氣的廠門、現代化的建築設施已經揭開她的神秘面紗。一排排藍白相間、錯落有致的廠房在春日的陽光下熠熠生輝,廠區幹道兩旁的草坪裏已經冒出新綠。車間裏不時傳來的金屬敲擊聲震顫著耳鼓……她像一個羞羞答答的少女初長成,已經顯露出她的美豔和青春活力。
不是親眼所見,我們很難相信,才經過10多個月的奮戰,她就出落得這樣“楚楚動人”。
按照規劃,德陽新基地總投資7.6億元,規劃用地600畝。一期工程340畝,主要建設640噸級重型容器、50噸級特種容器和2000至10000立方米大型球片壓制等生産線。新增建築面積7.4萬平方米,新增320噸橋式起重機、數控落地镗銑床、回旋式整體包紮機、直線加速器等生産、檢測設備397台套。工程將在今年6月建成投産,年産能預計達到10至12億元。規劃還預留有260畝土地作爲二期合資合作發展用地。
藍星機械重建絕不是對過去簡單的恢複和複制,而是緊跟國家調整産業結構政策,瞄准中國化工裝備的最前沿。“把藍星機械打造成西部最大的現代化化工裝備基地”,藍星機械領導人在理清思路後迅速作出決策:以市場爲導向,調整産品結構,緊緊圍繞傳統化工、新材料、新能源和環保産業,緊扣“做強化工裝備、開發核電容器、發展道岔産品、挺進環保産業”的發展戰略和定位開始布局建設新基地。
感恩:用行動證明
“5·12”地震发生后,公司得到了党和政府以及四面八方的关怀,特别是中國化工集團公司和装備总公司的大力支持,得到了广大客户的无私援助。地震刚过,公司领导就动员广大职工,在困难面前,只有发奋图强、尽快地恢复生产,按期交货;尽快地规划重建,提升产能,适应和满足市场,才是对客户和社会大爱的真正感恩。我们损失了,决不能把损失再转嫁给客户,给国家造成更大的损失,这也是我们应该承担的一份社會責任。“因为市场从不相信眼泪,”这也是公司总经理张泽顺在震后的抗震救灾中经常提醒大家的一句话。
爲此,公司緊盯市場、調整結構,一手抓生産、一手抓重建。重新部署生産,做到抓大放小,有的放矢,保重大項目、保重點産品;理性規劃重建,按現代化企業標准設計建設。在全體員工的奮力拼搏下,贏得了市場,贏得了客戶的信任和贊譽。
5月16日,震後第4天,公司輔機車間就開始恢複生産東汽樂山多晶矽項目産品。
6月9日,震後第一批産品——樂山多晶矽設備順利出廠,同一天公司與青海鹽湖集團簽訂了震後第一筆3000多萬元的大訂單。
6月25日,國內最大的DN2400低壓合成氨冷壁塔裝車啓運,它是四川省重點科研項目——四川眉山金象化工20萬噸合成氨項目工程設備。
2008年10月,公司被國務院國資委授予“2008中央企業抗震救災先進集體”光榮稱號。
2009年6月,德陽高新區新基地正式開工建設。
從此基地的進度牽動著廣大幹部職工的心。從此公司總經理開始兩個辦公室,兩頭跑的辦公。“我們一定分秒必爭打贏這場硬仗!”張澤順指著工程進度表胸有成竹地對建設者們說。
2010年2月17日,農曆正月初四。公司掀起了大戰熱潮,公司維修中心的工人們也開始進入新基地協助安裝新設備。
3月1日,公司一次性與中國化學工程公司第九建設工程公司簽下了近6000萬元的球罐大單合同。
4月2日,公司又一舉中標由我國自行研發設計的醋酸項目氣化關鍵設備——氣化爐的制造。
4月7日,新基地首次接待外商客人——日本東麗株式會社項目投資考察團。
4月16日,重容第一批重點産品落戶到“新家”開始試生産。
奮進:向著更高目標進軍
2010年新春伊始,公司傳來捷報:實現了專利申報和標准編制的“零突破”;同時,公司被認定爲“國家級高新技術企業”。3月,公司“尿素合成塔”和“道岔芯軌”被評爲省級名牌産品。1至4月份,公司已實現銷售收入12440萬元,實現利潤782萬元。
目前,重容生産線已基本完工,特容和球罐生産線鋼結構已完工95%,設備基礎已澆注完畢。辦公樓、食堂、倒班宿舍等已進入全面裝修階段,完成了80%的裝修工程量。重點設備C型800噸液壓機、200mm卷板機、數控落地镗銑床等已安裝就位,進入調試階段。搬遷的各項准備工作正有序進行。
公司將加快完成搬遷的曆史重任,盡快實現全面投産,並將一如既往地秉承“西南化機品質,引領中國化工裝備發展”的企業願景,著力提升石化關鍵設備和重點産品的制造和研發能力。積極推進企業服務化經營,全力打造創新型企業。
感恩奮進,浴火重生。公司力爭在“十二五”末,把藍星機械建設成爲全國一流、西南地區最大的現代化的化工裝備制造企業和合金鋼鐵路道岔制造基地,綜合實力進入全國同行業前5強。